【解读】
《孙膑兵法·奇正》中的这段话,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宇宙间普遍存在的自然法则:物极必反。这个法则就像是一个无形的钟摆,当事物发展到某个极端时,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摆动。比如,当月亮圆满到极点时,接下来就会逐渐残缺;太阳升到最高点后,也会开始下落。这就是自然规律,无论是天体运行还是人间万物,都逃不过这个法则。
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事的变化。王阳明认为,那些能够把握住“良知”的人,就像是有了一个内心的定海神针。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,他们的内心都能保持平和与坚定。这是因为他们明白,过度的行为会导致相反的结果,所以他们在行为上总是力求适中,既不过分也不欠缺。这样一来,他们的心地就能始终保持中和,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动摇。
【原文】
问:“古人论性,各有异同,何者乃为定论?”
先生曰:“性无定体,论亦无定体,有自本体上说者,有自发用上说者,有自源头上说者,有自流弊处说者。总而言之,只是一个性,但所见有浅深尔。若执定一边,便不是了。性之本体,原是无善、无恶的,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、可以为不善的,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、一定恶的。譬如眼,有喜时的眼,有怒时的眼,直视就是看的眼,微视就是觑的眼。总而言之,只是这个眼。若见得怒时眼,就说未尝有喜的眼,见得看时眼,就说未尝有觑的眼,皆是执定,就知是错。孟子说性,直从源头上说来,亦是说个大概如此。荀子性恶之说1,是从流弊上来,也未可尽说他不是。只是见得未精耳。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