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这段话里,我们大致可以知晓老子思想的一些内容。然而,要想全面了解他的思想,还得去阅读他所留下的《道德经》。在这本被后世道家学派奉为经典的名著里,老子阐发了他的主要思想:“虚静无为”和“守柔处弱”。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的“守柔处弱”思想。
在老子看来,任何事物,如果总是处在很强的状态之下,就容易受到摧折;相反,如果处于柔弱的状态,则可以得到保存。有一次,老子一个名叫常从的朋友张开嘴问他说:“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?”老子回答说“在”。常从追问:“那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?”大家要知道,这个时候的老子和常从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,牙齿肯定早已掉光了。因此,老子回答说“没有牙齿了”。就在老子回答的同时,他突然有所感悟:牙齿是绝对比舌头坚硬的,但是它却早早地衰老脱落了,而柔软的舌头还完好无损地生存着。这无疑是事物过于强硬就会受摧折,而保持柔弱状态则可以保存的明证。
《道德经》
《道德经》又称《道德真经》、《老子》、《五千言》、《老子五千文》,传为李耳所撰,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。图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《道德经》。
正是在“守柔处弱”思想的基础之上,老子提出了“虚静无为”的学说。什么是“虚静无为”?说得简单点,就是人生在世需要保持一种谦虚、谨慎和顺其自然的心态。这种心态有什么益处呢?在老子眼中,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能干、进取心太强,就容易受到挫折。相反,一个人如果耐心地等待事物的发展,顺其自然规律发展,总会有解决问题之道。他举例说,酒杯太满了必定会溢出来,月亮太圆时必定会缺下去。人也是一样,太强、太急于求成,往往干不好事情。因此,表面上看似很柔弱,不堪一击的事物,可实际上却不容易被摧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