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迁都栎阳(刘邦后来还在这里修了宫殿)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记载:“献公二年(前383年),城栎阳。”栎阳地处肥沃的渭北平原东部,石川河绕城北和城东后南流,这一带当时农业资源丰富,可屯多处良田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评价栋阳说:“北却戎翟,东通三晋。”栎阳无疑成为秦国东进的前沿基地。
三、改革经济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后附《秦纪》记载:“献公七年(前378年),初行为市。”这表明当时秦国社会稳定后经济获得发展,商品交换开始活跃,将此举同《史记·六国年表》所载秦惠文王二年(前336年)“初行钱”一事联系起来看,秦国经济正是从战国中期这个时候开始迅速走向繁荣的。
四、改革人口户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后附《秦纪》记载:“献公十年(前375年),为户籍相伍”,征调兵丁,安排徭役。这项举措和之前简公时的初租禾,以及之后孝公时的“制辕田,开叶陌”前后呼应,是秦国完成由村社制向自耕农制转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,是秦国社会制度大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秦国在开始变法之后,于献公十九年(前366年)开始了东进,这年秦军败韩魏联军于魏地宅阳。献公二十一年(前364年),伐魏,与救魏的赵军战于石门,斩首六万,周天子派使者赴秦贺献公。二十三年(前362年),伐魏,战于少梁,获胜,俘虏了率兵的魏国太子,并攻占了庞邑。此外,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还记载此时的秦国“兵临谓首,灭狄源戎”。